□ 劉元旭 周琳 張紫贇
   又是一年“回鄉季”。無論走多遠,每個游子都似故鄉母親放飛的風箏,一個個符號般的鄉愁印記,恰似一根將風箏往回收的線。
   但對於很多返鄉的人來說,在體味與家人團聚的幸福時,也感到一種難以釋懷的“鄉痛”,記憶里曾經溫情的鄉愁味道,很多已不復存在。
   自然風光、人文建築、風土人情……這些都如同散落的珍珠,溫潤著每個人故鄉記憶中最美麗的底色,或是一條狹窄但獨具特色的老巷,或是一幢陳舊但凝結歲月印記的老宅,或是一泓不深但清澈見底的碧水。
   然而,在一些地方,“拆舊立新”的大拆大建運動正以促進經濟發展、加快“城鎮化”、打造城市形象之名不斷推進,故鄉記憶正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被碾得支離破碎,只能定格在曾經的照片上,留在以往的記憶中。
   “最近十年,我國每天消失80個村落,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。最近30年,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!”國務院參事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為此感到痛心,並一直為加強保護奔走疾呼。
   他說,拆除的不僅僅是建築,破壞的也不僅僅是自然,更是祖先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風土民情,是故鄉、故土、故人的血脈感情,是民族文化的“根性”。“只有風土民情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,更多人的鄉愁才能追根溯源,有所寄托。如果這些東西都消失了,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鄉愁?”
   也許有人要說,加快城鎮化,都不可避免地要拆除一些老舊建築和村落。但請不要忘記,城鎮化不是“大拆大建大手筆、高樓大廈平地起”,讓地方特色和文化湮沒在無序過度開發的鋼筋水泥叢林中,留下毫無特質可言的“千城一面”;城鎮化更不是跑馬圈地、“消滅村莊”的“造城運動”。
   在歐洲的很多城市和鄉村小鎮,雖然建築看起來並不氣派,街道看起來有點狹窄,但卻韻味十足、風情萬種、設施健全,歲月的滄桑與生活的恬適在這裡實現了完美交匯。誰又能說這樣的地方,就不現代化,就沒有“城市形象”呢?
   “如今,鄉愁退化了,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態環境被污染破壞,與記憶中的景象大相徑庭。”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鬱鴻勝認為,自然地理風貌和風俗民情共同構成了鄉愁,兩者又是相互聯繫的,有綠水小溪,才有在小溪中戲鬧;有青山綠樹,才有放羊放牛歌唱。
   沒有美麗鄉愁,哪有幸福味道?每一個地方都要有長遠的科學發展理念,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、可持續發展和文化根脈延續問題,這些雖然可能十年看不出效果,但百年一定能看見。  (原標題:難以釋懷的“鄉痛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00aaihx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